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個團體故事心智圖

三年前一位繪畫能力高超學生的作品
還記得三年前第一次嘗試心智圖教學的時候,硬是從圖書館拿了一堆相關的書回家啃,覺得好像掌握到了些什麼,就興致勃勃的在社會課要學生跟著畫,當時實施的情形是每個學生都獨立一本繪圖本,根據每課內容我先初步設計架構,再請他們按照這架構去發展小細節。也就是說讓他們發想、創造的空間比較狹隘。然而當時我有股非常大的挫折感,作品的落差相當大,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處理,我以為帶入這種圖像式的整理模式,可以幫助純文字閱讀比較弱勢的學生,然而到了最後,卻仍無法彌補這種程度落差。


最近這幾年有機會聽到一些專家在應用相關圖像思考工具的教學分享,才終於發現到,教學時若採用學生單打獨鬥的模式,不但教師會教的很累,學生學習的障礙也會很大,所有的教學應該都先由教師放聲思考示範到大團體操作,逐步到小團體操作,最後才能期待個人操作,而藉由這樣的操作過程學生之間的能力才能互補,達到同儕學習,老師也才不會充滿挫折。

藉由這樣的理念,去年的六年級社會課,我便在畢業前的最後單元讓他們分組去完成每課的分析與心智圖繪製。當時有點放手一搏的感覺,因為心裡面會擔心害怕全部由他們創作,出來的成品到底是會如何呢?但是一方面又想,如果全部都由我掌控,他們心裡可能會覺得沒有老師的幫助,是做不出來的。

最後的成品,我個人相當珍惜,但並不是基於「哇賽~真是太完美了」的讚嘆,而是出自於「好感動,這是他們獨力完成的!」即便過程崎嶇不平,但看著他們用盡心力繪製出來的作品,我真的慶幸我有放手讓他們去嘗試,並努力努力努力非常努力克制自己去干擾他們、建議他們修改的聲音。

哇!!!!!!這回想的前言也太長了,如果是學生的作文,可能會被我評頭重腳輕之類的。今天晨光我們利用趙自強說的「非聽不可的故事」中的「夜鶯」來試著帶他們分析故事中的幾個基本元素。
  1. 角色(又再細分主要角色、配角)
  2. 場景(也就是故事中人物發生事情的地方)
  3. 事件或情節(將故事內容依發展簡單摘要)
確定大家都瞭解後(?),我請各小組一起分析「教海鷗飛行的貓」中第二部的1~3章。大概給了20~25分鐘,大家便開始抱著書本燃燒腦袋(當然總少不了有人是抱著嘴巴噴灑熱情),進行狀況還算滿意,第一次作這樣的分析應該也還算新鮮有趣(?),時間到的時候有人嚷嚷著還沒畫完,但今天的目的是要嚐鮮體驗一下,下次評析完各組的處女作之後,我們會有難度更高、時間更長的圖像分析馬拉松等著各位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要留言的來賓,請在「發表留言的身分」選擇[名稱/網址],輸入名稱後即可留言,若有個人網頁,也可輸入在網址欄中。